2022-11-02

三十歲上下,常常是一個獨特個體之人,在經過了十歲到二十歲的學習,二十歲到三十歲的獨特思考的第一次總結的年齡。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的理論,稍早些,是在二十六歲時;而譚嗣同寫《仁學》時剛過三十,是三十三歲。


叔本華呢?他的思想體系在三十歲時就完備了,寫下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其餘生的其他思考,也不過是此書的擴充和註腳。


第一張圖是最常見的叔本華肖象,但第二張圖的叔本華,比較接近寫這本書時的年齡。


談「意志」前,要先了解「表象的世界」。

之後擇空,想來做一段動畫談談這部份。但,下面先摘錄兩段,可初步了解世界如何是「意志主體」的「客觀表象」。這兩段自然是燒腦的,不想燒腦的人,就不必往下看了:


「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是對於任何一個生活著和認識著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過只有人能夠將它納入反省的、抽像的意識罷了。並且,要是人真的這樣做了,那麼,在他那兒就出現了哲學的思考。


於是,他就會清楚而確切地明白,他不認識什麼太陽,什麼地球,而永遠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見太陽;永遠只是手,是手感觸著地球;就會明白圍繞著他的這世界只是作為表象而存在著的;也就是說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對一個其他事物的,一個進行「表象者」的關係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