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古希臘哲學系譜上的起點:米利都學派或原子論學派

是以宇宙論的思考來探索生命,而非以「人 / 存在」這樣的切入

蘇格拉底開始著重在「人」,但偏向倫理學範疇的探究


「人」的哲學面向,經過了羅馬時期進一步的實用化(社會化)後

隨著中世紀到來,走向了漫長「神學婢女」的階段

再到文藝復興丶科學革命後,哲學的種子復甦

並且分枝出「自然哲學」,成為「科學」的前身


宇宙論的傳統被歸到「自然哲學 / 科學」之中

神學只能借用哲學作為工具,無法再將哲學納為麾下

「哲學」去掉了「自然哲學 / 科學」及「神學」等舊有的範疇

「哲學」就有了和古希臘「愛智式哲學」不同的意義


1. 哲學是始於我們自我的一種自我矛盾的事實。哲學的動機並非是「驚訝」,而是深邃的人生的悲哀。

2. 這「悲哀」不單指涉一種個人所經驗的悲哀,而是包含超越這範圍的東西。

3. 悲哀並非限於一種主觀的情感,而是含有一個更廣泛的意思。所經驗的悲哀經常伴隨激情,並且在當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寧靜。


以上,「存在主義」式的哲學氣味


PS. 其實,我原始只想抄錄上面那編了號的三段文字(西田幾多郎),卻畫蛇添足地寫了一個長長的脈絡,但也的確為心中所想,就留下了。


當每個人熱衷於分享的事物

都因為社交平台的操作形式而碎片化

那麼,日漸浸染下

每個人從本質面都碎片化的日子也不遠了


碎片化的人,碎片化的社會

碎片化的思考,碎片化的感受

碎片化的碎片化

碎片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