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1

文明發展之午夜筆記


希臘人的貢獻在於思想理論

哲學、數學、天文學、神話、戲劇 ...

羅馬人則是務實的建設者

建築、工程、水利、雕塑以及創建帝國


這樣一個陰柔蘊積

然後繼之以一個陽剛發散

的歷史發展模式

並非巧合

而是前者的潛能量

尋得一個適當作功形式的後者


西元前後五百年的一千年間

希臘-羅馬 完成一次這樣的人類文化進程模式


同樣的

在西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的又一千年間

阿拉伯人、波斯人及塞爾柱土耳其人等早期穆斯林

也對哲學、數學、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而承接他們的鄂圖曼土耳其人

則開始偏重建築、工程及拓展疆域


500B.C. - 500A.D. 結束時

希羅文明只由少數幾個地方所保存

君士坦丁堡幾乎成了

500A.D - 1500A.D. 這次文化進程的種子


到了十五世紀又是一次文明能量大規模移轉的轉折點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

大量的知識份子及羊皮書卷向西奔波而去

1455年古騰堡印刷術出現

文明由稀少的手工藝走向量產

這多方的能量匯集於

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威尼斯、米蘭 ... 等城市


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來看

作為一個創意經濟體的最佳規模或最佳單位

正好是「城市」

義大利此時的這些城市

多半處於獨立城市的政治體制


人文主義 -> 文藝復興 -> 地理大發現 -> 宗教改革 -> 科學革命 -> 啟蒙運動 -> 民族國家興起 -> 工業革命 -> 重商主義 ...

就像一節節獨立又串連的火車

就向近代駛來


Bulent Atalay 在其著作《The Art and Science of Leonardo da Vinci》

的中文版《數學與蒙娜麗莎》序中寫道:

「如果我的書中或多或少帶有一種西方人的偏見,那只是因為比起東方藝術和古代技術,我更瞭解西方藝術和現代科學。但是我衷心希望台灣的學生和學者們也能採納我分析西方作品的方法,對中國的藝術做些研究,尤其是中國的繪畫和花瓶藝術。」


中國的科學史

一來和現代科學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套語言

二來也是現代中國人的不長進

未能形成一個龐大的跨際研究社群

多方切入地來探究、彙整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