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略看一本書,作者瓦格納(Rudolf G. Wagner),一位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用國際漢學的主要研究語言 —— 英語,從語法、修辭、字義等面向分析和翻譯以三世紀漢語文言文寫作的王弼《老子注》。


在自序中提到,中國這些古老經典著作的研究領域中,缺少「批判性的研究」及「批判性的文本」(清乾嘉的考據學傳統是較特別的例子)。


這裏的「批判性研究、批判性文本」,容易被誤解為「攻擊、挑戰、揭偽」這類「反對」意向的意思。但「批判」其實是一種「科學/邏輯」上的整套方法論,用來撥開迷霧、檢視現象、還原真實。


這樣的批判性思維,也可能成為一個人基本的思維方式。在學術主題上批判性研究,其對象是「文本」,那通常沒事,因為「文本」不會在意你的批判,有時就算指涉到人,那也是「古人」,他不會抗議(當然,若再關聯到研究這「文本、古人」的今人,情況就不一樣了)。


然,如同對「文本、事件」般,日常地以「批判性思維」看待周遭的事物,應該沒事吧?不,有事。大多數情況下,「事」是人所做之事,「物」是人所有之物,所以即使「批判」已止於「事、物」,仍會讓四面八方之人不能無覺。


(所附之圖不能很好地代表「批判斷思維」,但也不知什麼圖可以代表。暫以此圖點綴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