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9

核心競爭力的前瞻評估


一般企業的通論是:把自己的核心能力留在內部,非核心能力外包給其它專業廠商。

這是核心競爭力觀點的見解,一般而言是正確的。但問題出現在:今天非核心的技能,未來可能是相當重要的核心能力;相反地,今天的核心能力,明天可能無足輕重。

1980年代的IBM,把微處理器外包給Intel,把作業系統外包給Microsoft,以便專注在最擅長的設計、組裝及銷售。這在當時是明智之舉,可是未來的發展卻造就出Intel及Microsoft的霸業。

《創新者的解答》提出的另一種評估方式:如果所有競爭產品的性能都不夠好,就必須採取整合的方式,也就是由公司自己做,不假外包;如果所有競爭產品的性能都已經夠好,就必須採外包策略,也就是專業分工。

要解釋這論點,必須先探討「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及「規格化」(modularity)這兩個工程概念。任何兩個單位或是前後流程其結合的地方稱之為「界面」(interface),界面存在產品中,也存在附加價值鏈的各個階段。界面的兩端若是以 interdependence 的關係來結構,則可達到最佳 performance,為專屬性產品;界面的兩端若是 modularity 的關係來結構,則表示產品處於成熟階段,以外包方式來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及彈性為較好的選擇。


破壞性創新的兩難與解答


破壞性創新將創造新市場,亦即將對原有市場形成如同破壞的效果。

爭取尚未消費的顧客是創造新市場的最佳手段,而此新市場在創造出來後,會延伸至原有的市場。


對於市場的在位者,將面臨創新的兩難:

1.一旦進行破壞性創新,即傷害了原本的市場佔有;

2.如果不進行破壞性創新,新進者將視為完全的機會,進行破壞性創新。(在位者與新進者的不對稱性)


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rk Gilbert,除了指出創新的兩難,也提出了解答:

1.在資源分配流程中,把創新塑造成威脅,並且列為優先事業,投入大量資源開發;

2.把計劃交給能創新塑造成機會的獨立事業體。(在位者在認清情勢後,就必須把破壞性創新交給獨立組織發展成獲利事業,也唯有成立獨立組織,才能把破壞性創新視為完全機會。)


Gilbert 曾研究主流報紙究竟將網路視為威脅還是機會?在塑造成威脅發生後,因應破壞性創新的計劃總是被放在總公司的策略下,也就是發行網路版報紙,但廣告主、讀者都和紙張版相同。換句話說,報社試圖把破壞性創新技術發展到讓現有客戶使用網路版,好取代紙張版,以防止流失顧客。乍看之下,這種市場策略根本是自相殘殺的求生策略,危機四伏。可是,當這些報社將網路版視為威脅時,這個矛盾策略就合情合理了。畢竟,現有顧客是報社的命脈,必須不顧一切保住他們,而且,萬一網路版真的好到足以奪走顧客,才能保住事業。


Gilbert的說法只是一端,破壞性創新首先還是在新消費者中創造出市場(非紙版報紙的忠實閱讀者),然後再逐步接收原有市場移轉過來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