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4

反射式思維  => f(事件)  = 一或多組固定反應

策略式思維  => function(事件, 脈絡) = { 多維理解; 多向行為;  }


f(x) = y

這是數學意義上的函數

x 和 y 各代表了定義域和對應域

即使不能列出所有域中的值

但兩個域的值都是限定範圍

像是牛頓的機械式決定宇宙論


而 function(x,y) = { … }

則是電腦語言中的函式

又可稱為子程序 (subroutine)

在人的整體框架中被呼叫調用

可以是完成特定的動作,或是進行演算導出結果

已非單純兩個域值的對應

比較像是可程序化的大腦運作


友人的留言:

這個題目有點玩味,但後面的 function (x,y) 則有點簡化了。

順著命題去想:

如果我花了一連串的時段 t,去產生不同的事件 e,目的只是為了做不斷的測試,應該就可以得到~ 對過去的觀察 & 對未來的預測,她就是 e versus t。

不斷測試,最後 sample 一定夠多,應該就會看出想要的脈絡。

再歸納這個想要的脈絡,去找出相同的模式或重點 (指標或數據),她就會變成一模型,那就是 f(e,t)。

原來,當初的人工推估,現在已經走向了自動化。

但,習慣了自動化的模型後,我們就會相信那是真理,可能就再也不敢去懷疑它的真實性了。


回應:

這樣的命題和解題,只要是認真嚴肅地去思考,就會落到牛頓的機械命定論 vs. 量子力學的機率論。

以量子力學的觀點來看,f(e,t) 的解有無限可能,耗盡宇宙 137 億年的時間也無法窮盡其可能性(我桌上的一支鉛筆,在下一秒鐘跑到太平洋的一座小島上,可能性幾乎無限低,但還具有可能性)。

在這樣的物理世界中,自動化的模型也是只模型,無關真理。只是只是... 人的生命太短暫了,當作真理通常也不太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