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魏晉玄學之「玄」,非指玄妙,亦非後人誤解之空談/清談。而是指「玄遠」,或以今之說法,為「形而上學」。


在談理想的人格時,「聖人」是一個儒、道皆通用的詞彙。


何晏主張這理想人格的「聖人」乃克己復禮之極致的「無情」,亦通老子所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王弼聽了,有不同之意見,主張聖人非無情,而是「聖人有情而無累」。下面是王弼的論點:

「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

 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

 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


簡單但切中核心的論述,基本上就 是莊子在<應帝王>中的:「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王弼早慧,也早夭,只活了二十三歲。

但已在形而上學的領域開啟了一個魏晉玄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