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7

擁有過去的資產時,同時就有了包袱

擁有更多資產丶念茲在茲這些資產,包袱也就積累更重

當我們要發展時,先承認一無所有

或許是個比較良性的起點


(和政治光譜無關,只是模式的類比)

國民黨的挫敗不在於黨內沒人看到問題

而在於每一個問題都被有效理解其「存在的淵源和必然性」

因為理解問題的脈胳,所以接受了不能大破大立的不得不選擇

我所立身的集團也有一樣的情況

我所接觸到大多數人(幸好不是所有人),

都能大致清晰地描述集團所遇的問題

也理解包袱的雙重性,但都太把包袱當作一回事

每一次討論都要重新來一次「論包袱的重量和沉載物」

如果「論」完,有「∵(因為) A,∴(所以) B」的 B 出現

至少契機就出現(實際上 B 很稀缺)


我擔心的是「現在」,反而不是「未來」

2000 年的變天丶2008 年的翻轉丶2016 年的新局面

這樣的節奏一點都不隨機,反而是在轉折點前都清楚被預測到了

集團的數位旗艦也是在 2000 年式成立(1999 soft launch)

在 2008 年之前達成獲利,並走向高點

但也是在 2016 年之前就明顯地被別人所超越


對「未來」不擔心,是因為變化是常態

現在他人的領先,相同的條件不會長遠持續成功下去

「未來」的勝出決定於此刻的魄力和接下來作為

這點,我們和他人都一樣 —— 值得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