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6

尺度的故事


同一個宇宙(事物),以不同的尺度觀之

就有不同的知識體系和方法


分子生物學的向下尺度是原子、次原子的物理學

分子生物學的向上尺度則是生物學及醫學


這不同尺度下的不同知識體系

除了建構自身的完備之外

也要提供向上及向下尺度的介面

方能在整體的層面,讓不同尺度的知識體系貫串成一體


這和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中的「封裝」與「介面」有相似的概念


文字也是一種封裝形式

把思想或心緒封裝在文字的膠囊中

而介面呢?

文化養成、人生體驗,以及與文字共釀的默契

約莫就是既存的介面


年幼時,只有一個人生尺度 ... 只有最近的事,一年以前很遙遠

青少年時,有了兩個人生尺度 ... 有了最近的事,及三、四年前的事

青壯年,或可算有三個人生尺度了 ... 除了最近和幾年前,還有十幾、二十年前的事


面對不同的人生尺度

該有什麼不同的認知體系呢?

嗯,白話點 --

該選擇什麼樣筆觸來詮釋呢?


每個人在與他人

喝咖啡、飲酒時

似乎都在建構一組這些尺度的人生故事(體系)


一生的細胞編年史


幹細胞是尚未特化的細胞

可以轉化成身體的任何組成部份

除此之外,幹細胞可以一直分裂再生下去

--癌細胞也有類似的能力


特化後的細胞(如骨骼、心臟、神經...)

雖然已無法再轉化成其它類型的細胞

但仍保有完整的基因圖譜

如果將身上任一特化後的細胞殖入卵母細胞核中

這基因仍可以 clone 一個完整的生物體

或是進一步操作,只 clone 特定的器官


特化後的細胞,分裂再生的次數是有限的

海弗利克極限指出,細胞大約只能有 50 次的分裂再生

每次細胞分裂都會讓染色體兩端的端粒 DNA 因部份損失而縮短

DNA 遭到破壞,細胞因而衰老死亡


若非因病,而是壽終

在這一生,我將重生五十次

或說,隱喻式地活了五十世代


我們的文化,都是以太陽年來計算此生的歷史

還有另外分子層次的歷史,在我的體內編"年"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