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頓悟」指向的感覺,就像是電腦遊戲中一擊必殺的爽快!
但是,真實人生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可能,也只能是「漸悟」—— 由持續的頓悟串連人生的漸悟。
在這思考「悟」的探究中,「空」性是個可選的砥礪石 ...
生活需要時時勤拂拭,用「空」來拂拭
人,很駑鈍的,不論成長,或者改變,是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成長,一點一滴的改變。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令人生氣的人,使自己沮喪的事,覺得真理或正義不彰,或者就是感受到不乾淨的氛圍在四周瀰漫 。
而有時,遇到一個人,看了一本書,想到一個念頭,一個瞬間的反思反芻,好像突然能洗滌了這些負面的東西。
上面的描述,像是一個反粒子,一個正粒子,正反粒子兩者一碰,就相互湮滅了。
然後,在不久後,又會再遇到惹起負面情緒的事物。
多次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時而就會想起惠能與神秀的偈語。
年輕些的時候,會覺得神秀就是苦學的一般人,而惠能很超越、很洞澈、很爽利,因為:
神秀的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惠能的偈語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境界是「有」,因為有存在之物,所以要時時勤拂拭才能没有塵埃;
而惠能的境界是「無」,本來無一物了,什麼也不用做,便沾染不了塵埃。
是吧?惠能的說法,一聽就比較超越,比較厲害。
但時間流動成歲月,生活的點點滴滴擊打成經歷,一再發現,惠能的招式 —— 頓悟,我可以不斷演練,每隔一段時間就能「頓悟」一次,但這不斷的頓悟的正粒子,也不斷地被各種反粒子撞擊而消滅,我的悟,永遠撐不了太久,要靠一次次頓悟的過程來不斷拯救自己。
所以,其實這一次次的頓悟,說白了,還是一個漸悟的過程,一次不行,要一次次一點點地內化改變自己 —— 反而,神秀的偈語才更是自己真實的體悟。
不過,每一次的「悟」,讓自己可以不沾染塵埃的悟,深究起來,真正要去感悟的並不是「無」,而是「空」。
在此先下個斷語:「空」不是「無」,而是 "存有" 的相對。
我們不好直接了解「空」,但可以由我們對「存有」的感受來相對證悟「空」的狀態 —— 存有的感受深究起來是虛幻的、流遷變化的、無法持續掌握的。
我現在在這裏,但過去很長的時間裏没有我,未來的很長時間裏也不會有我,我只在 "此刻當下" 這裏,但這個此刻當下的 "在" 或說 "存在",不僅短暫,也從來没有真正 "穩定、肯定" 地存在著。
舉個簡單一點的例子:面前有一塊木板,這自然不是椅子,但陸續再增加一些木板、釘子、裝飾物,在未來的某一刻,可能構成了一張椅子。這過程的某一個時刻,由許多組成的部份以 emergence(即,湧現)的方式,成為了一張椅子。這裏的 " emergence"(湧現), 是借用混沌理論裏的用法。
反向過程,一塊塊木板移除後的某個時刻,也會由 "是一張椅子" 崩塌成 "不是一張椅子",而是一堆木板、若干釘子和裝飾物。
所以,"椅子" 只是個因緣聚合的概念式存在,比椅子更真實存在的,是那一塊塊木板與一根根釘子。每一個組成部份再拆解其因緣聚會前的存在,真實存在之物,其實是:分子、原子,乃至量子力學所指出的次原子粒子。
多說一句:依「質能互換」的概念,所有的物質也等同於能量存在。究竟而言,這「某物的存在」,包括「人這生物的存在」,也是「質」與「能」大化流行過程中,流遷變化而短暫 "湧現" 的「有」,其本質,是與其相對的「空」。
空,空性,空的性質,不是如硬的軟的、重的輕的、藍的紅的 ... 這類的屬性,而是宇宙萬事萬物流動不居的一種現象本質。
空不是無,無就是没有,空不是没有,空是有的相對,是時間之流、空間之域裏「有」的相對。
我知道,依一般的知覺,我們明明活在一個「有」的世界,有我,所以我思、我想、我說、我做,有這天地,有這人間,有這諸般種種,有眼前最基本的桌子、電腦、昏黃的燈光與一杯咖啡。
但這一切又真的「有」嗎?你無法真正握住「有」,「有」只是幻覺,但這裏的 "幻覺" 不是指向消極的意思,我們不斷地在「空」與「有」之間感受著,我更願意認為這就是生命歷程的本質真相。
對「空」的探究和體悟,是為了心能不罣礙,也是理解自身存有與宇宙存有的一種嘗試。
駑鈍的我,生活中若需要時時勤拂拭,用「空」來勤拂拭,可能是不錯的選擇,可能會有點燒腦,但這樣的深思,才能有機會刻在心裏。
「無」是主動的否定,「空」則是一種狀態,一種與存有相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