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習慣於從狹窄的空間裡追求寧靜和踏實,這種空間上的習慣,常從現有的狹窄的空間入手,花費心思打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這樣的“縮小意識”運用到自然中,就有了把大自然搬到自己家中的日式庭園,有了通過石頭細砂表現大海群山宇宙的“枯山水”,有了把室外庭園縮小搬到室內的盆景盆栽,有了把天地時間合二為一的花道,有了居住在神龕的神和在城市中隱居的隱士們。日本人善用微縮的手段將廣袤的自然移到狹小的生活空間中,通過把自然移植到自己的身邊來接近自然。
相對的,日本人“對廣闊空間感到恐懼”,他們一旦面對廣闊的外部空間,便容易喪失正確的定位和判斷。
日本人有自己獨特的“內 / 外”觀。“內”是指自己瞭如指掌的具體世界以及親身經歷、親身感觸的狹小世界;“外”是指抽象的遼闊空間。日本人在“內”部儘管表現出色,但在處理廣闊的“外”事務時,常常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回顧一下日本史就會發現,“縮小”意識發達時期,社會一般比較繁榮,可是成功之後不久,往往又像秀吉一樣開始擴張,轉為“擴大”意識。如此一來,反而離開了日本人所擅長的領域,日本講究細緻的傳統就遭到破壞,就開始喪失判斷力,美的感性意識也變成一種帶有偏執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