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描述一個,很細微甚至是瑣碎的,閱讀思維的改變。
自早年始,讀書時都有劃線的習慣,紙書如此,數位書籍亦如此。
在劃線時,若不是僅劃記關鍵字詞或較短的一句話,而是較長的多句文字時,所劃之線通常都包括結束時的「句點」。
但近些年來,劃線多句文字時,會刻意不劃到最後結束時的「句點」(這句點可能是段的結尾,也可能是段中的子區段結尾)。
方才在一本數位書籍上閱讀劃線時,不小心劃記了結束時的句點。然後,下意識中覺得不自在,又把結尾句點的劃記去掉。因為這樣一個下意識的停頓修改動作,引發了現在的反思。
"含句點" 的閱讀劃線,像是在一個完整的、有明確結構及內容順序的思維中,摘出一塊思維單位。被劃記的文句與其所在的脈絡有高度的相關,傾向於要在脈絡中去被理解。
刻意 "不含句點" 的閱讀劃線,則更像是將這劃記的內容抽離出來,放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被記憶及理解,有著刻意離開原本脈絡,以獨立的思維片斷而存在的意圖。
細微的閱讀劃記動作改變,卻是一個線索,指向自身思維空間的特性 —— 來自於這二十多年來訊息社會的條件變化,及自身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