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國近現代傳統主義」,吳展良。
晚在永福橋下,與數人慶生 ...。女孩子的談話。
大乘漸教(所謂劫、成往壞空、十住、十行、十往等)→ 反映人的心靈結構。
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常出現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要求。
梁漱溟:「然而菩薩不舍眾生,不住涅槃,出世間而不離世間。」然則,菩薩勝佛陀一成。
吳展良:「將出世間與入世間打成一片,即出生之自由即澈底解放,即乾元之剛健即自在自如。融佛學入儒學,即人世即涅槃,是為理學中陽一派之真傳。」
時代心靈的要求。
個體的解放走到整體的和階。
啟蒙時期(自然、理性)—→ 文藝復興(出世 → 入世)
↳ 宗教改革(個體 → 整體)
modernity → 個體性。古代文明皆集(整)體性為主。
游團 → 村落 → 酋邦 → 城邦 → 國家 —→ 普世王國(中國)
↳ 帝國
宇宙觀 → 價值觀(本體論) → 其它觀念
理性不能了解一切,理性只能了解理性的事物,理性不能了解非理性的事物。(理性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詭論,不可定義。)
哲學:建立在「假設的肯定」前提 —— 即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佛學:建立在「以修證為肯定」前提 」 由假設性質改成修證性質。
基督教神學:中世紀,神在人的心中。
@宗教之為宗教,乃在於不承認「假設」心生質,而只需修證(信仰),即可為永恆真理。
所謂知識都包含了一些信仰的成分。包括牛頓的力學或愛因斯場的相對論,都不免如此。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
現在的我,最多,只是我行我素,自度的「小乘」?
現代西方認為:個人的權利(人權)比整個社會的權利來的重要。
中國人卻不如此認為。
浪漫主義 → 理想人追求。(一往直前)
理解與經驗是接受思想的前提要素。
讀物理學乎?
研究北大?
梁啟超的生涯歷程:變,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