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物在活著的時候,與死掉後的差異是什麼?
為什麼 1945 年 1 月 1 日後才死亡的有機物,都算是 "現代" 的生物?
記得在大學時期,有段時間常常看到一些歷史與考古的論文中,提到了「碳十四定年法」。
植物活著時會進行光合作用,會吸收大氣中的碳;動物在活著的時候會吃下植物,同樣會吃下植物吸收大氣中的碳。而大氣中的碳含有數量比例不變的碳十二與碳十四兩種放射性碳同位素。
植物與動物在死亡後不再吸收碳,而不穩定的碳十四會開始衰變,半衰期為 5730 年。所以在考古學或地質學上發現有機物質時,可以透過碳十四與碳十二的含量比例來推測該有機物生存的年代,這便是「碳定年法」。
可是原子彈、氫彈、核子彈的頻繁試爆,將產生多餘的碳十四釋放到大氣中,這個碳十二與碳十四的穩定比例即受到了干擾。
「碳定年法」於 1946 年被發現,但至少公開的原子彈卻已於 1945 年投爆。
若將受影響的日期,概化約成 1945 年 1 月 1 日,那麼凡是死亡於這個時間點後的生物,都在科學上有了完全不同以往數億年間的生物 —— 或可稱之為 "現代" (或人類世)後的生物。
吾,亦為人類世後的生物也。不同於任何一位恐龍,也不同於過去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