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網路世界總不乏冒出許多保存期限約 1~3 年的"顯學",例如 RSS、Web 2.0、Creative Commons、六度分隔理論、SNS及近期的大數據(Big Data)等。
雖然上述舉例的各項,其類型屬性、影響層面都不太一樣,但「作為表面上流行的顯學」,在一段時間流行後被大家逐漸淡忘卻是一致的。
這些短命的顯學其實有長遠的真正價值在後面。
以「大數據」為例,一些碰技術的人可能會談 Google 的 MapReduce,或出自 Yahoo! 但已是開放原始碼的 Hadoop,這類軟體架構、語言模型及工具。
但「大數據」更有意思的是其「人文式的真正理解」,像是:
■ 更多資料,「樣本 = 母體」的時代來臨
■ 一切和尺度有關,不同尺度會突現(emergence)不同的現象;量變產生質變
■ 預測時,「相關性」取代「因果關係」
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各行各業夸夸其談「大數據」如何應用,例如大陸某些出版社在討論「大數據出版」,究其所談內容,好像和傳統資料庫也沒什麼不同。
這些近乎本質的理解,不該只是「資訊科技」領域,而是「人文化成」的一部份。